人到中年,,經(jīng)歷過風(fēng)雨,,經(jīng)歷過別離,看開了許多事,困惑也罷,,感慨也罷,,最終每天太陽依然還會升起,,腳下的路還在延伸,,于是昔也淡然,今也淡然,。
不惑之年的我,,淚點應(yīng)該是會變高的,但事實不是,。在完善大型紀(jì)錄片《嘉陵江》腳本時,,紅色革命的內(nèi)容常常戳中我的淚點。
由羅廣斌,、楊益言合著的長篇小說《紅巖》,,故事原型就發(fā)生在嘉陵江畔重慶歌樂山的渣滓洞和白公館。
對我這個年代的人來說,,《紅巖》幾乎家喻戶曉,,即便沒有讀過此書,,通過一些影視作品,也能了解到《紅巖》這本書里的人物故事,。
《紅巖》
《紅巖》中的很多人物,,如江姐(江竹筠)、許云峰(許建業(yè)),、成崗(陳然)、劉思揚(劉國志),、余新江(余祖勝)等都可歌可泣,,革命英雄形象令人難忘。
不過戳中我的淚點,,讓我最為扎心的是作品中的小蘿卜頭,。瘦弱的身體,大大的頭,,小蘿卜頭的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腦中,。
小蘿卜頭在寫字
3月10日,在大型紀(jì)錄片《嘉陵江》攝制組重慶勘景期間,,我和同事小湯來到位于重慶歌樂山的渣滓洞,,那里三面環(huán)山,地勢隱蔽,,和去別的地方不同,,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
渣滓洞
走過一座座的牢房,,看著墻上面一位位遇難的烈士畫像,,心里更是壓抑。那段慘絕人寰的歷史,,沖擊著大腦的每個細胞,;我似乎聽到了哭訴聲,腳銬鏈子聲,,孩子喊媽媽的聲音,,劊子手辱罵聲……我在牢房門口向里望去,仿佛可以看到共產(chǎn)黨人一雙雙剛毅向往自由的眼睛,,我想打開牢門,,門緊鎖著,打不開,;又仿佛看到了一個孩子純真的眼神,,我想沖動的去抱他,但我就是抓不住他,,等意識清醒后,,回歸現(xiàn)實,,早已換了人間,一股傷感涌上心頭,!
渣滓洞里的刑具
去渣滓洞前,,一直想去看看小蘿卜頭曾經(jīng)生活過的白公館。我和同事小湯加快腳步,,費盡周折到白公館的時候,,已經(jīng)快到閉館的時間了,瞻仰的時間很緊張,,最遺憾的是,,因為戴公祠正在裝修,沒能看到這個小蘿卜頭犧牲的地方,,沒能完成鞠躬的愿望,。
白公館
小蘿卜頭的全家福
小蘿卜頭原名宋振中,八個月的時候,,就隨父親共產(chǎn)黨員宋綺云,,母親共產(chǎn)黨員徐林俠,被國民黨帶進了監(jiān)獄,。1949年9月6日,,年僅8歲的小蘿卜頭和他的父母,同時被殺害于重慶白公館的戴公祠,,國民黨的劊子手把他們就埋在了被殺害時的小屋里,,并在他們身體上澆筑了水泥。小蘿卜頭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如果當(dāng)年這事就發(fā)生在我們身上,你會怎樣,?作為一位母親的我,,有一點是肯定的,寧愿犧牲自己,,也要保全孩子,。那徐林俠同樣是母親,她可以通過一篇告白書,,一篇悔過書就能使小蘿卜頭——她的孩子,,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結(jié)果,但她選擇了忠誠和信仰,!
小蘿卜頭的雕塑
嘉陵江畔流不盡的紅色記憶,,“兩當(dāng)兵變”“紅軍城”等等,人們無法改變歷史,那請銘記他們,!感恩他們,!更重要的是傳承和弘揚先烈精神,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砥礪前行,。
紀(jì)錄片導(dǎo)演有責(zé)任去把革命先烈的故事講述下去。我深刻的體會到,,一路走來,,作為導(dǎo)演,不僅僅是在完成紀(jì)錄片《嘉陵江》的創(chuàng)作,,同時也是在自我完善知識,、思考問題、領(lǐng)悟道理,,是一種難得的成長!
看看革命先烈,,問問我們自己,,在這個和平幸福的時代,,我們是否有自己堅守的信仰,當(dāng)我們走過一生,,我們該留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