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石頭的故事
在重慶實地創(chuàng)作紀錄片《嘉陵江》的日子里,,我遇到了三塊奇特的“石頭”,。從這三塊石頭身上,我似乎窺探到了嘉陵江流域的古老面貌,。
重慶合川區(qū)古樓山山頂?shù)涅Z卵石
第一塊是鵝卵石,。照片上的鵝卵石是我在重慶合川區(qū)古樓山山頂上看到的,。據(jù)合川區(qū)古樓鎮(zhèn)文化站站長介紹,數(shù)億年前,,古樓山這一帶曾是一片汪洋,,被潮汐海浪打磨圓滑的鵝卵石們還很年輕。后來,,地殼劇烈運動,,滄海難為,消減成湖泊濕地,。這個時期是侏羅紀,,是屬于恐龍的時代。馬門溪龍作為已知體型最大的植食性陸生動物,,需要借助水的浮力承擔一部分體重的壓力,,因此,植被茂盛,,水系縱橫的湖泊濕地成為了它賴以生存的樂園,。美好的時光總是很短暫,地球再一次進入了活躍期,。這顆鵝卵石在不斷的地殼變化中,,被舉到了山頂,同時被抬高的,,還有一具馬門溪龍的遺骸,。它懸在古樓山山腰上,,一待就是一億多年。而這顆鵝卵石,,被山頂寺廟的僧人收集來鋪路,,永久的陪伴在了馬門溪龍的身邊。據(jù)了解,,這顆鵝卵石,,揭示了嘉陵江流域上一任主人——恐龍的生活景象。這塊石頭現(xiàn)已珍藏在紀錄片《嘉陵江》編導小張的口袋里,,它將被帶去見下一塊石頭,。
發(fā)掘馬門溪龍頭骨化石的洞坑
第二塊,為我們詳細展示了嘉陵江流域的地層構造,,也見證了嘉陵江與人最初的相逢,。
唐家壩遺址的土層展示
沿山路蜿蜒而下,涪江匯入嘉陵江的前段,,是我此行的第二個目的地——唐家壩遺址,。唐家壩遺址背山面水,是典型的沿江二級臺地,,據(jù)說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大部分舊石器時期遺址都位于這樣的位置,。在那個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時代,,進山可狩獵采摘,,下河可汲水捕魚,二級臺地高出江面,,也無水患之虞,,最適宜當時人的生存。據(jù)合川區(qū)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出于對遺址的保護,,當?shù)剡x擇不主動挖掘。原址現(xiàn)已填埋,,遺址上層建成濕地公園,,供居民休閑娛樂。
合川峽硯
第三塊,,雖沒有金玉之貴,,但同樣令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合川地標性建筑文峰塔旁,,有一家制作硯臺的小店在鬧市中鋪開了一席靜心忍性的佳處。老板易宗成每天都會在這里做硯,。3月8日,,我們拜訪易師傅時,,他向我們回憶起自己拜師學藝的那一天:年輕的小學徒許下了一個小小的心愿,要雕刻滿100方硯,。三十多年過去了,,雕刻出滿手老繭的易師傅已經記不清手中這即將成形的硯臺是第幾千方。
易宗成師傅制作合川峽硯
易師傅告訴我們說,,數(shù)億年前,,河流漲水,河底的淤泥附著在峽谷的石壁上,,經過上億年的變化,,成為了現(xiàn)在制作合川峽硯的原材料——嘉陵江峽石。這種石頭多為純黑色,,質地細膩,,制成的硯臺不損筆鋒,墨池不易干,。合川峽硯,,從宋代開始便深受文人雅士的追捧,。優(yōu)美的詩文從硯臺中走來,,伴隨著中國文人寒窗苦讀,可入廟堂之高,,亦可記載山水之樂,。合川峽硯的故事,是嘉陵江文明傳承故事中濃重的一筆,。2013年前后,,易宗成的兩位師弟相繼離世。當時,,重慶地區(qū)三大名硯中的夔硯,、金音石硯已經失傳,合川峽硯也面臨著無人愿學的尷尬境地,,心急如焚的易宗成在《重慶日報》上發(fā)聲:誠收學徒,,傾囊相授,分文不取?,F(xiàn)在,,徒弟王雙已經出師,平日里和師傅一起做硯,,打理店鋪的大小事情,;徒弟小江一邊學藝一邊讀大學;徒弟劉健就讀于四川美院,,潛心研究峽硯的技藝和發(fā)展,。除此之外,,易宗成師傅還在各大高校開課講學,為感興趣的大學生講解合川峽硯的基本制作,。一方石硯的背后,,一個個渺小個體的堅守,一代代匠心的傳承,,共同推動嘉陵江文明向前發(fā)展,。
三塊石頭,三個故事,,無不記載著嘉陵江古老的過去,。在中國社會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嘉陵江》劇組,,如何用好我們手中的筆和攝像機,利用好大型紀錄片《嘉陵江》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片,,記載嘉陵江的前天和昨天,,描繪嘉陵江的今天和明天呢........